酒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,早在夏禹时我国先民就已会酿酒。《战国策·魏书二》载“昔者帝女令橇狄作酒而美,进之禹。” 当时人们已能分辨酒的好坏,可见酿酒技术己比较成熟。三国时期作为我国的酒文化的发展时期,不论是技术、原料,还是种类等都有很大进步。酒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极为普遍,小说笔记有“温酒斩华雄”之雄壮,有“煮酒论英雄”之豪情;史书文章也有“抱酒作穷途之哭”之乖僻,有“常使樽中酒不空”之逸志。此时的英雄豪杰、志士仁人,往往与酒有密不可分之关系,爱酒之人比比皆是。
三国时期的酒类按原材料划分的话,三国时期的酒大致可分为几类:水果酒三国时期有水果酒,以葡萄酒比较典型。据记载,葡萄酒在汉朝就有了:“大宛以蒲萄(葡萄)为酒,富人藏酒至万余石。久者数十岁不败”(引《史记》);而葡萄也是在汉朝引入中原的。“ 张骞使西域还,得蒲萄。”(引《博物志》)。三国时期和葡萄与葡萄酒有关的记载几乎都和贵族有关,魏文帝更是对葡萄酒赞不绝口;而且东汉孟佗送张让“蒲萄酒一斗”用来走后门,就可以令张让“即拜佗为凉州刺史。”可见葡萄酒在当时是很珍贵,很受贵族重视的。还有甘蔗酒。甘蔗酒在当时也称为“金酒”。《西京杂记》卷四引枚乘《柳赋》里提到:“爵献金浆之醪。”并解释说:“梁人做诸蔗酒,名金浆。” 以金来形容酒浆,可见甘蔗酒也是一种名贵的酒。还有杏酒,它相对葡萄酒甘蔗酒来说感觉更“平民化”一点。此酒在汉代就有记载:“分遣大夫谒者教民煮木为酪,注如淳曰:作杏酪之属也。”(班固《汉书,食货志》)三国时期的粮食酒还有黍米酒等。只是由于酿造技术的原因,三国时期的粮食酒大多是发酵酒,度数比较低,无法达到高浓度的水平。《齐民要术》中提到三国时期不同的发酵粮食酒的制法时,酒曲全部就是曲或蘖。(其实在当时蘖已经很少了,主要还是曲以曲酿出的酒为酒,以蘖酿出的酒为醴。 乳酒应该是古代的第一代人工酒。乳酒多为少数民族所产的酒。比较典型的应是挏马酒。在汉代此类酒就十分受重视,甚至特地“师学百四十二人,其七十二人给大官挏马酒。”(班固《汉书,礼乐志》)。当时朝廷甚至专门有人负责挏马酒。可见当时它是很受重视的。有以花椒为原料的椒酒。对于汉魏时期的椒酒有这样一段记载:“(元旦)子妇曾孙,个上椒酒于家长”(《初学记》)。可见在当时就有在节日用椒酒为长辈拜贺的习俗,说明椒酒在三国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节日用酒。还有用柏树叶浸泡而成的柏酒。南朝梁人对于汉魏时期柏酒的记载:“长幼悉正衣冠,以次拜贺,进椒,柏酒,饮桃汤。”(《荆楚岁时记》)。所以说,柏酒也是可以用于节日拜贺的。除此之外,还有桂花酒。早在先秦就有桂花酒了。《楚辞》的“尊桂酒兮椒浆”就是最好的证明。三国时期的酒风总结起来应该是“盛”。“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,南荆有三雅之爵,河朔有避暑之饮。”(陶元潜《三国食货志》)。这个“盛”,一是酒风剽悍,而是爱酒如命。酒风剽悍是喝酒比较凶,不仅如此,三国劝酒之风也颇盛,喝酒手段也比较激烈。孙权一直给人很儒雅的感觉,但在喝酒方面却是很剽悍的:“权於武昌,临钓台饮酒大醉,权使人以水洒重臣,曰,今日酣饮,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。”(《张昭传》),喝酒要喝到从高台上掉下去……这样的劝酒方式实在是很凶。“权既为吴王,欢宴之末,自起行酒,翻伏地阳醉不持,权去,翻起坐,权於是大怒,手剑欲击之。”(《虞翻传》)。虞翻因为装醉竟然惹得孙权想要杀了他,这样的喝法很激烈。曹操饮酒之剽悍也是不容忽视的:“太祖征荆州,至宛,张绣迎降。太祖甚悦,延绣及其将帅,置酒高会。太祖行酒,韦持大斧立后,刃径尺,太祖所至之前,韦辄举斧目之。竟酒,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。”爱酒如命主要指的是喜好喝酒。孔融好酒很典型,甚至不惜为酒和曹操产生矛盾:黄巾作乱,孔融听到消息后, 并未立即出兵平乱,而是“大饮醇酒,躬自上马,御之沫水之上。”曹操禁酒之后,他非常不满,给曹操写信说:“天有酒旗之星,地列酒泉之郡,人有旨酒之德,故尧不饮千锺,无以成其圣。”徐邈好酒,可以在曹操实行禁酒令时“违规操作”私下饮酒:“魏国初建,为尚书郎,时科禁酒,而邈私饮至於沈醉……”刘伶好酒,常乘鹿车,携一壶酒,使人荷锸随之。曰:“死便埋我。”其遗形如此。文士好酒, 壮士亦好酒, 各路豪杰以酒添几分豪气。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流传至今,老幼皆知。关羽臂部为流矢所中, 医者说因箭铁有毒需破臂刮骨, 关羽就立即伸臂“ 令其劈之”。当时,关羽正与手下诸将举行宴会,“臂血流离,盈于盘器, 而羽割炙引酒, 言笑自若”。好一位英雄豪杰之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