轻舟已过万重山——诗仙李白的酒意人生

2023-08-10
5

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同样的道理,李白写酒,本意不在酒,而在宣泄自己的情绪。随着李白生命轨迹的延续,酒的味道也在变,从情绪上来讲,有无数个阶段,也有无数的起伏,李白三入长安,喝酒的情感有由平和转激烈,也有由激烈转无奈,还有由无奈转自嘲,就在李白从入世到出世的思想转变和反复不定中,几波几折,酒的滋味在诗人身世的辗转中,也愈加浓烈醇香。

图片


意气风发之酒

天宝元年(742年),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,供奉翰林,李白感觉自己一番抱负就快实现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二入长安,意气风发,一句“呼童烹鸡酌白酒,儿女嬉笑牵人衣”(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)就将喜悦之情描绘得栩栩如生。

另外,“五陵年少金市东,银鞍白马度春风。落花踏尽游何处,笑入胡姬酒肆中。”(《少年行》)等诗,“醉草吓蛮书”“斗酒诗百篇”等传说,也让我们看到李白少年得意,春风满面的喜悦。

李白对于自己的才华是很自信的,因此也给人留下“狂妄”的印象。他在不少诗歌中,都反复表达了强烈的自信,这些诗中的酒,也都酣畅淋漓。比如“美酒樽中置千斛,载妓随波任去留。……兴酣落笔摇五岳,诗成笑傲凌沧洲。”(《江上吟》)

愤世嫉俗之酒

待诏翰林的生活并不能让李白满意,他很快发现,“丑正同列,害能成谤,格言不入,帝用疏之”(李阳冰《草堂集序》),所以不免有些牢骚,有些愤世嫉俗。“三杯拂剑舞秋月,忽然高咏涕泗涟。”(《玉壶吟》)自己一片赤诚之心,怎奈“宫中妒杀人”,所以自己得不到重用。

短短的翰林生涯并没有让李白一展宏图,恰恰相反的是,最后的结局是“赐金放还”。自此之后,李白“浪迹纵酒”,过着日日沉醉酩酊的生活。此时他开始看轻功名,讽刺王侯,在这个时期,李白写了大量饮酒之作,愤世嫉俗、佯狂玩世,“一醉累月轻王侯”(《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》),“孤剑谁托,悲歌自怜”(《上安州李长史书》)。

图片

“飘零酒一杯”

李白一生都梦想着“功成身退”,可惜功既未成,到死都念念不忘。代宗广德元年(763年),是李白生命中的最后一年,这一年李白作了《悲歌行》。可以说,这首诗是李白对自己一生的总结,一生的悲歌。为什么“主人有酒且莫斟”?因为“天下无人知我心”。“我心”又是什么呢?“范子何曾爱五湖,功成名遂身自退。”但是自己生不逢时,“凤凰不至河无图”,所以只好“孤猿坐啼坟上月,且须一尽杯中酒。”愁苦潦倒是李白当时的写照,而一生都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夙愿,则是李白借酒浇愁的原因。

李白想要的其实不是做官,而是做官后的“功成身退”,所以此时他的诗里透出田园生活之趣。此时的李白不再那么偏激,也不再上天入海地寻觅,少年的飞扬跋扈,中年的壮志雄心,到了老年,仿佛都归于平静了,如“沦老卧江海,再欢天地清。病闲久寂寞,岁物徒芬荣。借君西池游,聊以散我情。扫雪松下去,扪萝石道行。谢公池塘上,春草(一作风)飒已生。花枝拂人来,山鸟向我鸣。田家有美酒,落日与之倾。醉罢弄归月,遥欣稚子迎。”(《游谢氏山亭》)

三入长安,空怀济事之心,满腹经纶之才,终归无用之地。李璘事败,逐放夜郎,对李白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。一生都在坎坷折腾,在李白生命的最后一年,他作了《哭宣城善酿纪叟》,是哭纪叟,也是哭自己。“夜台无李白,沽酒与何人?”此时李白作此诗,是否也想到自己将入黄泉,畅饮纪叟老春酒呢?

从李白两百余首饮酒诗中,每首诗有各自不同的意境,表达着诗人或喜或悲的心情。而这些表达流露着情感的诗作,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李白一生有喜有悲,酒,也同他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一样,有甜有苦,酒是李白生命中的伴侣,是他生命中的慰藉,他借酒消愁,借酒佯狂,挥墨题诗,上天入地,不亦乐乎。酒成就了李白的诗名,也随着他的诗文千古流芳。


来源:中国酒业协会CADA
写下您的评论吧